我出生成长在70年代的中国湖南的农村,我的父亲是一名乡下教师,母亲是一个淳朴的山村农妇。那时候的农村人居环境还是茅草和泥或者是木构、土砖、木皮、青瓦围合的简易房子。我家是住着铺盖有青瓦的木板房,地面是红土夯实的平台地基, 在当时当地也该算是一户不错的人家。我们家的房子是我父亲他们那代人的,几兄弟成家后拆了祖屋再分开搭建的木构青瓦房。跟我们现在在中国建筑史的课本上记录的中国先祖的木构或泥屋建筑没有太多的进步。可以想见当时中国的农村人的生存和居住的窘况。因为我不知道当时的城镇是什么样子,所以也就没有比较。唯一让我有彩色记忆的是那时的天空特别的蓝,树木特别的多,白色的冬天可以有厚厚的积雪。溪沟或是田渠里有很多小鱼游走,水很清冽。对于发生在政治上的事,现在只能回忆起历史的伟人毛主席的逝世,因为我们全家人都戴了黑纱。我自小喜欢绘画和做些土玩具,当时没有少挨父母的责备。父亲略通文墨,好在他因势利导,索性就给我在城里买些纸墨让我学起了国画。高中毕业后,我考入了某艺术院校就读装潢设计专业,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开始了。学术界也是特别的活跃,西方的艺术思潮也大量涌进艺术校园,开阔了我的视野和人生。毕业时,无论是对于我还是当时的整个社会,一切百废待兴,人的观念在那么短的时间发生了几乎是颠覆性的变化,我们都象初生的婴儿,思想上没有做好任何迎接的准备,还来不及思考和规划将来的人生,就被当时的改革经济洪流卷入到社会的大潮里。艺术设计是精神文化的伴生物,它的社会需求要求社会的物资及精神文明到了一定的丰足程度,90年代初期,是中国的现代工业革命从中国南方沿海地域刚刚崛起的时期,内地的进程还是慢了很多。我被分配到一个所学专业没有任何用处的单位,在那里我郁闷的工作了几年,有时自己也私做一些专业上设计的工作。感觉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是那么的强烈。不过,那段经历却让我有很多的时间来看书,我记得印象最深的还是安腾忠雄的书,因为当时他在日本决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的时候正是二战结束,一切也是面临着战争破坏过后带来的机遇,跟我们所处的社会大背景竟然有些相象。几年过去了,以前的老同学的变化和经历相差大了起来,其中很多也失去了联系。有些继续深造了,有些到了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南方。90年代末,我受友人之邀也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了深圳,才真正开始了一个职业设计师的沉浮生涯。90年代末,深圳的改革已具很大经济成果,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行业也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新的科技在建筑技术上的运用程度很高,设计理念上也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最新思想。这些让我感到生机蓬勃。最早我是带着学习的心态在深圳做了停留。因为职业工作特征,我到过全国各地的许多城市,北京、广州、海口、昆明、西安等地,在前几年,一次回老家的设计的经历让我从内心感到触痛,我接到家乡旅游部门的邀请,做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的民俗文化村的设计,是离我农村老家不远的一个地方,这里出产杉木、毛竹、茶叶,本来这里就是一个民风古朴的富庶之乡,旅游开发这里是有人文价值的。当我到了这个地方,感觉这里除了山水的清秀没有变化以外,这里的民居已经被当地改造的面目全非了。后来听说是政府出资改建的。原本的民居多为木架结构,在山凹里一群群村舍依着地势而建,房基是青石筑高的地台,青灰色瓦面的屋顶穿梁斗拱,高低错落,簇拥在竹木的林海中或溪流岸,既和谐且自然。而在当时,原来公路两边的房屋也被改造过了,木格的窗棂被铝合金玻璃门窗代替,木色的板墙改成了砖墙并被刷成白色。地方上的小康建设把山民从原来的居住地迁到了一个中心平地,房屋按现在普通城镇的方式建起砖混建筑的街区。墙体也刷成了白色,也没有了青灰色的屋顶,原来的特色被丢失的一乾而尽。。。面对变化一新的村落,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中国的农业社会历经了太长的时期,直到现在,我仍不能准确的定义现在的中国处于哪个进程,因为我们看到的在经济生活中南北之差异还有东西部的差异。在中国,室内设计师这个职业走过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在中国古代,“都料匠”是建筑装饰业设计者的先驱,他们大都服务于宫廷及贵族阶层,后来又有些文人墨客加入这其中,这些人的叠石造园兴趣及丝帛绘画丰富了建筑、园林、装潢本身的装饰效果。直到新中国早期,人民大会堂及钓鱼台国宾馆等一些官方的建筑及室内建筑的装饰才开启了现代中国装饰的先河。但那也仅仅只是在中国最高国家领导人的亲自关怀下,少数的外国专家及有限的几位中国艺术家们参与。实际上还是跟满清封建王朝时期的宫廷营造制度相差不多。重新回顾下来,感觉中国的室内设计发展的速度之快空前绝后。改革开放以来,室内设计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改变着我们今天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这些年在深圳,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这个社会,思考在这近2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生活实惠,也思考着如何把自己的设计产品做得与时俱进。同时也为我们所失去的很多东西感到惋惜。一切变化是这么的快,快得让人们无法思考如何继承我们那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我在的很多教材或者参考书上会经常看到“国际主义风格”的提法,在二十世纪初期在德国,有以柯布西耶、格罗皮乌师等建筑师组成的一个建筑学术组织,曾经提出过这个概念,由于当时的工业革命的成功带给建筑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使建筑从传统的技术构造方式及建筑材料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钢材、玻璃、钢筋混泥土的运用在古老的欧洲还有美国等城市出现了一大批的现代摩天大楼。那是划时代的一场技术革命,向传统的建筑理论进行了宣战。改良了功能服从于结构的建筑设计思想。这是一场建筑历史的彻底革新。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全世界的每个城市越来越有大同的趋势,也使得每一个城市越来越没有自己的性格,民族传统、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等统统都湮灭在现代钢筋混泥土的森林里。如果在今天,那些国际主义的大师一定会定义“国际主义风格”包容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时代的产物,她是更加提倡扬旧立新和包容多元文化大风格,充满着人文主义的精神与关怀。我知道自己作为中国人的一分子,作为华夏的子孙,我有着自己的责任,一个设计工作者也应该为我们的文化、为人类的将来留给后人一些有中华烙印的作品,让今后的人可以追本溯源民族的精髓文化。让作品既具有国际化的包容性又保持着自己的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这是我的一贯追求也是我的坚持。在多元文化并存、精英文化汇粹的今天,我希望自己能为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些绵薄之力,我一直以这种信念为己任,痛苦的坚持并快乐的做着自己的设计。于深圳麦谷书屋